问策·乡村振兴
农业生产具有生命性、季节性、周期性和地域性,要做好生态农业,就要将农业生产系统、人的生活系统与大自然循环往复、可持续的特性相融合。今天的我们,如何构建农业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合一”的乡村系统,让青年人在村里实现安居乐业?珠海斗门水清鱼跃,本期我们来看一看当地如何打造令人向往的乡村生产生活。
有着“百岛之市”美誉的珠海,频频因一个个风景如画、别具一格的村庄刷屏朋友圈:十里莲江、昭信垂钓、南门接霞、上洲落羽杉……
在农村地区普遍面临青壮年劳动力流失、“空心化”等问题时,珠海斗门乡村纷纷化身大湾区乡村旅游的热门目的地,它们各凭特色走红。
传统乡村在“云端”走红,迸发出无限引力。珠海市斗门区白蕉镇昭信村,素有珠海养殖“第一村”之称,众多村民靠着养殖“白蕉海鲈”赚到第一桶金。但过去鱼塘脏乱的环境,让年轻一代转身离开。如今,鸿雁归巢,年轻人返乡创业,甚至吸引到港澳创客来乡村“淘金”。
“居于田而识美,耕于田而为善,思于田而修真”的乡村世界照入现实了吗?珠海斗门的乡村正在经历哪些变化?农业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合一”的乡村系统如何构建?
●南方日报记者林郁鸿
“亿元村”传奇
“外来户”为何成为本地“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渔业养殖生产如何顺应地利,构建生态循环系统?
在珠海经济特区,昭信村原本并不显眼。因为相比于名人辈出的北山村、会同村和历史悠久的南门村,昭信村与水为邻、鱼塘环绕,名不见经传。但近几年,就是这样一个默默无闻的水乡村落,在社交媒体频频“出圈”。
昭信村为何走红?
“有钱赚、有鱼钓、有景看,万亩鱼塘越来越旺。”昭信村党总支委员梁美容曾经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她介绍,从2020年起,昭信村连续三年蝉联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产值超亿元村。她说,今年,随着“百千万工程”的推进,村民正在迎来田园牧歌式的乡村生活。
昭信村上演“亿元村”的逆袭,靠的是一条鱼——白蕉海鲈。海鲈虽为珠江四大名鱼之首,但白蕉最早并不养殖海鲈。30年前,最早一批养殖户从山东等地引进黄海地区的七星鲈鱼,迈出发家致富的第一步。
善用地利的养殖户们因势利导。梁美容说,白蕉鱼塘大多以20口塘为一围,设置有进出水的水闸,等涨潮时就给鱼塘放入咸水,落潮时就把鱼塘水排出,平均每个月可以进出水两次,节省养殖人力物力。
在潮涨潮落之间,渔业养殖生产的水循环系统由此构建。
国家海水鱼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关长涛说,斗门拥有内河淡水与大海咸水进行交换的特有条件,为海鲈养殖提供了绝佳的水质环境。“这里丰富的浮游藻类、桡足类和枝角类等生物饵料利于海鲈苗期繁殖。而在养殖过程中,勤换西江水,让白蕉海鲈长势快、产量也高。”
“白蕉海鲈”养殖从此蔚然成风,产量剧增,大获成功,并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2022年,昭信村集体总收入约2208万元,通过“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生产经营模式,村里成立了4家海鲈产业合作社,183户农户参与其中。
富起来的村民纷纷盖起小洋房。由此,昭信村从一个默默无闻的村庄,一跃成为“共富村”。
新生代回流
在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普遍流失的当下,斗门的年轻人,为什么愿意回来?
经过整个夏天炙热的烘烤,几乎每个养鱼人的皮肤都被晒得黝黑透亮,像披上了一层抵御风雨的铠甲。
“鱼塘养殖太累了,年轻人根本扛不住,早几年你在这里看到的几乎都是四五十岁的中年人。”珠海市斗门区白蕉镇副镇长赖家琪说。烈日暴晒、鱼塘脏乱、风险重重,曾让昭信村的海鲈养殖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
繁华都市和广袤乡村,是珠海的一体两面。传统乡村的面貌已悄然改变。从珠海市区出发,在香海高速昭信收费站驶进村道,路面平坦整洁,路两旁鲜花盛开,绿树成荫。
“几年前,昭信村启动建设乡村振兴样板村工程项目,从雨污分流到‘三线’整治,从道路环境到绿化景观提升,为我们村按下‘美颜键’。”梁美容自豪地说,这为村民提供了健康、优美的生态空间。
数年前,村民梁熙文回到昭信村,猛然意识到城市与农村开始相连。在外打拼多年的他带着新婚妻子,毅然脱下西装,回到昭信村子承父业,一头钻进养殖鱼塘。
不久后,他的妻子陈光慧通过招考,成为昭信村的一名后备干部。从城里返乡的新生代,为白蕉海鲈注入了“互联网思维”,给乡村带来了新鲜的色彩。赖家琪说,近几年从城里回到昭信村的年轻人超过200人。
“美丽乡村的潜能巨大。”梁熙文说,现在昭信村的环境不比城里差,从供水、供电到道路、公交、互联网,从“硬联通”到“软联通”,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升级优化。
今年是“百千万工程”开局之年,珠海斗门启动建设白蕉镇乡村振兴示范带,昭信村被纳入其中。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得以建立,即使在乡村,也与城市一样,对生活垃圾、公厕、污水处理设施等实现统一管养。
城市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以昭信村为缩影,珠海城乡正在加速融合。
“美丽渔场”昭信样板
村域的生产、生活、生态循环系统如何建立起来?良性治理机制运作起来,不仅产出健康安全的食物,也带来美好生活。
不久前,在昭信村,一场白蕉海鲈垂钓嘉年华活动,吸引了近百名垂钓爱好者、美食分享者、跨界创作者挥动钓竿,奏响“农文旅”融合发展“协奏曲”。
倚靠一汪碧水,连片的美人蕉在万亩鱼塘中盛开,在水中倒映出色彩斑斓的花海,勾勒出一道生机勃勃的风景线。
“今年,我们突出典型引领作用,推进超万亩集中连片鱼塘标准化建设和尾水处理工程,并高标准打造‘美丽渔场’昭信样板,通过塘头美化整治、养殖尾水治理、5G+智慧渔业试点等工程,持续推动白蕉海鲈产业转型升级。”珠海市斗门区白蕉镇副镇长谢杨光说。
“美丽渔场”建设,映照出珠海乡村的美丽生态、美丽经济和美好生活。
走进白蕉海鲈养殖服务站,一块智慧渔业养殖系统大屏映入眼帘。如今,昭信村的养殖户,通过一部手机、一块智能大屏就能监测、管理鱼苗成长的全生命周期,颠覆了人们对传统养殖的认知。
随着“百千万工程”的推进,珠海斗门以现代工业思路驱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打开城乡要素双向通道,科技、资本等资源要素加速向乡村下沉,越来越多类似“5G+智慧渔业”的项目涌现,赋能乡村振兴。
“农业生产以前靠天吃饭,现在靠技术吃饭。”珠海斗门一亩田生态农场创始人苏礼恒组建起一支涵盖港澳青年参与的农业创新团队,通过构建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先后成功孵化出南美白对虾、东星斑和澳洲淡水龙虾等品种。“农村传统养殖业有了完全不同的模样。”苏礼恒说。
昭信村不远处,斗门华发“渔光互补”复合光伏项目超过400万平方米的光伏板正在火速安装铺设。未来,在这片光伏板下的鱼塘以10亩为标准塘面积,将建设超600个养殖标准塘,打造以海鲈为主的水产规模化养殖稳供基地。
一个“光伏发电+现代渔业+设施农业”循环畅通的“零碳”示范应用场景正在成形。
从探索“丰收节经济”“年鱼经济”到建设“美丽渔场”;从推动光伏产业与现代农渔融合发展,到打造白蕉海鲈垂钓嘉年华“破圈”走红……随着“百千万工程”的实施,科技、资本、年轻创客正下沉到斗门乡村,“玩”出水产养殖新花样。